古文观止(上下)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

全本全注全译,左右双栏文白对照,生僻字注音,布脊精装,专家执笔校勘精审

作者
[清]吴楚材、吴调侯 编选 阙勋吾、张孝美、许凌云、曹日升等 导读 注译 陈蒲清 校订
出版社
岳麓书社
出版时间
2021年03月
国际标准书号ISBN
9787553813875
古文观止(上下)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

重磅推荐

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特装 全四卷 限量1000套,作者题词签印藏书票,书口喷绘 烫印,封面封底烫金,内含2张黑白鎏金珍藏书签 1本黄金蓝宝石索引册 拜占庭君王世系图

自营预售¥966.00

新民说·宋神宗与王安石:变法时代 精装上下册(当当专享签名定制版,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,售完即止。“中国好书”得主吴钩重磅新作!国困民穷,外敌窥伺,出路何在?看千年前大宋追梦CP如何引爆北宋改革!)

自营券满减满折¥198.00

从开国斗到亡国:明朝残酷权力斗争全史(从没有哪个朝代,斗得像明朝那么狠、那么花样百出!)读客中国史入门文库

自营券限时抢¥29.90

常识课(杜骏飞教授的1001次人生辅导课。常识教育,在学校之外,却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。)

自营¥49.00

地图里的人类史 温骏轩 著 (作者亲笔签名 随书附赠:新书《地图里的全球史》抢先读小册子)

自营包邮券¥69.10

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(限量签章版 亲绘贴纸。武志红强烈推荐。原来我可以不用那么好,我的感受很重要。“徐慢慢心理话”心理学漫画新作)

自营包邮券满减满折¥59.80

五星聚:星象中的天命转移与王朝盛衰

自营券满减满折¥98.00

成为雍正(附赠《雍正十二月行乐图》原画海报 雍正全身像书签,新晋B站百大UP主、“夺嫡区宝藏UP”【正直讲史-李正Str】动情力献!)

自营券预售¥49.00

结婚由我(当当专享印签版,上野千鹤子重磅新作)

自营券满减满折¥59.80

产品特色

古文观止(上下)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

编辑推荐

1.口碑极佳、流传极广的私塾古文教材。

2.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散文全部收录。

3.每篇文章配以导读,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全貌,鉴别精华糟粕,学习写作技巧。

4.原文与译文左右双栏对照排版,合理分段加以注释,更便于阅读。 

5.锁线精装,便于翻阅。布面书脊,牢固耐磨。

 

内容简介

《古文观止》是清代吴楚材、吴调侯叔侄二人为私塾教学而编选的古文选本,收录从先秦至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。《古文观止》选文,全面而有重点,虽兼及各朝,但突出先秦和唐宋;重点选择思想性、艺术性突出的作品;同一体裁的作品,则从不同角度着眼进行选录,避免雷同;入选的文章篇幅短小,极具特色,广受读喜爱。《古文观止》自付梓以来,广受好评,堪称初学文言文的课本。

作者简介

吴楚材、吴调侯,清朝文人,二人为叔侄,均饱览经典,长期从事私塾教学。

 

阙勋吾,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。

许凌云,曲阜师范大学教授。

曹日升,湖南益阳人,长于国学基础知识普及与讲解,著有《文言文详解》《古诗文详解》等。

目  录

目录

 

卷之一  周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001

郑伯克段于鄢/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……………001

周郑交质/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……………….006

石碏谏宠州吁/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……………008

臧僖伯谏观鱼/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……………010

郑庄公戒饬守臣/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………..012

臧哀伯谏纳郜鼎/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………….016

季梁谏追楚师/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……………019

曹刿论战/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……………….023

齐桓公伐楚盟屈完/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………..025

宫之奇谏假道/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……………028

齐桓下拜受胙/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……………032

阴饴甥对秦伯/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………….033

子鱼论战/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……………036

寺人披见文公/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………..039

介之推不言禄/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………..041

展喜犒师/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……………043

烛之武退秦师/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………….045

蹇叔哭师/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……………048

 

卷之二  周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051

郑子家告赵宣子/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………..051

王孙满对楚子/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……………054

齐国佐不辱命/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……………056

楚归晋知/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……………….060

吕相绝秦/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……………..062

驹支不屈于晋/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………….068

祁奚请免叔向/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………..071

子产告范宣子轻币/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…….075

晏子不死君难/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………..077

季札观周乐/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………….079

子产坏晋馆垣/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………..085

子产论尹何为邑/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………090

子产却楚逆女以兵/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………..092

子革对灵王/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……………095

子产论政宽猛/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………….100

吴许越成/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……………….103

 

卷之三  周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07

祭公谏征犬戎/《国语·周语上》……………..107

召公谏厉王止谤/《国语·周语上》……………112

襄王不许请隧/《国语·周语中》……………..115

单子知陈必亡/《国语·周语中》……………..118

展禽论祀爰居/《国语·鲁语上》……………..125

里革断罟匡君/《国语·鲁语上》……………..130

敬姜论劳逸/《国语·鲁语下》……………….132

叔向贺贫/《国语·晋语八》…………………136

王孙圉论楚宝/《国语·楚语下》……………..139

诸稽郢行成于吴/《国语·吴语》……………..142

申胥谏许越成/《国语·吴语》……………….147

春王正月/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……………..149

宋人及楚人平/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………..152

吴子使札来聘/《公羊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………155

郑伯克段于鄢/《穀梁传·隐公元年》………….158

虞师晋师灭夏阳/《穀梁传·僖公二年》………..160

晋献公杀世子申生/《礼记·檀弓上》………….163

曾子易箦/《礼记·檀弓上》…………………165

有子之言似夫子/《礼记·檀弓上》……………166

公子重耳对秦客/《礼记·檀弓下》……………169

杜蒉扬觯/《礼记·檀弓下》…………………171

晋献文子成室/《礼记·檀弓下》……………..173

 

卷之四  战国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175

苏秦以连横说秦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..175

司马错论伐蜀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83

范雎说秦王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86

邹忌讽齐王纳谏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..191

颜斶说齐王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94

冯煖客孟尝君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196

赵威后问齐使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02

庄辛论幸臣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05

触詟说赵太后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09

鲁仲连义不帝秦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..213

鲁共公择言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22

唐雎说信陵君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24

唐雎不辱使命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26

乐毅报燕王书/《国策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29

谏逐客书/李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37

卜居/《楚辞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44

宋玉对楚王问/《楚辞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47

 

卷之五  汉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50

五帝本纪赞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50

项羽本纪赞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52

秦楚之际月表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254

高祖功臣侯者年表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257

孔子世家赞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61

外戚世家序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62

伯夷列传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64

管晏列传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71

屈原列传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79

酷吏列传序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90

游侠列传序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92

滑稽列传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298

货殖列传序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03

太史公自序/《史记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08

报任安书/司马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16

 

卷之六  汉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33

高帝求贤诏/西汉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33

文帝议佐百姓诏/西汉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35

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/西汉文…………………336

武帝求茂材异等诏/西汉文…………………..338

过秦论上/贾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39

治安策一/贾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47

论贵粟疏/晁错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58

狱中上梁王书/邹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66

上书谏猎/司马相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77

答苏武书/李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80

尚德缓刑书/路温舒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390

报孙会宗书/杨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396

光武帝临淄劳耿弇/东汉文…………………..402

诫兄子严敦书/马援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404

前出师表/诸葛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06

后出师表/诸葛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11

 

卷之七  六朝唐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17

陈情表/李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417

兰亭集序/王羲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22

归去来辞/陶渊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26

桃花源记/陶渊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29

五柳先生传/陶渊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432

北山移文/孔稚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33

谏太宗十思疏/魏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441

为徐敬业讨武曌檄/骆宾王…………………..445

滕王阁序/王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50

与韩荆州书/李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61

春夜宴桃李园序/李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67

吊古战场文/李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69

陋室铭/刘禹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75

阿房宫赋/杜牧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77

原道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82

原毁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493

获麟解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498

杂说一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00

杂说四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01

 

卷之八  唐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03

师说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03

进学解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07

圬者王承福传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15

讳辩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20

争臣论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24

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..532

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..536

与于襄阳书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42

与陈给事书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46

应科目时与人书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49

送孟东野序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51

送李愿归盘谷序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56

送董邵南序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60

送杨少尹序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62

送石处士序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65

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..569

祭十二郎文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72

祭鳄鱼文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79

柳子厚墓志铭/韩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82

 

卷之九  唐宋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90

驳复仇议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590

桐叶封弟辨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595

箕子碑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97

捕蛇者说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01

种树郭橐驼传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05

梓人传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09

愚溪诗序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16

永州韦使君新堂记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..620

钴鉧潭西小丘记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24

小石城山记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627

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/柳宗元…………………629

待漏院记/王禹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33

黄冈竹楼记/王禹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638

书《洛阳名园记》后/李格非…………………642

严先生祠堂记/范仲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44

岳阳楼记/范仲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46

谏院题名记/司马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650

义田记/钱公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52

袁州州学记/李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56

朋党论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60

纵囚论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65

《释秘演诗集》序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..668

 

卷之十  宋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72

《梅圣俞诗集》序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..672

送杨寘序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76

《五代史·伶官传》序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.679

《五代史·宦者传》论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.683

相州昼锦堂记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86

丰乐亭记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90

醉翁亭记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693

秋声赋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97

祭石曼卿文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00

泷冈阡表/欧阳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03

管仲论/苏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12

辨奸论/苏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18

心术/苏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22

张益州画像记/苏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27

刑赏忠厚之至论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33

范增论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38

留侯论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42

贾谊论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48

晁错论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53

 

卷之十一  宋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758

上梅直讲书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758

喜雨亭记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62

凌虚台记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65

超然台记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68

放鹤亭记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73

石钟山记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77

潮州韩文公庙碑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81

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.789

前赤壁赋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93

后赤壁赋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98

三槐堂铭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01

方山子传/苏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06

六国论/苏辙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09

上枢密韩太尉书/苏辙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13

黄州快哉亭记/苏辙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17

寄欧阳舍人书/曾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21

赠黎安二生序/曾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27

读孟尝君传/王安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29

同学一首别子固/王安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31

游褒禅山记/王安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33

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/王安石……………837

 

卷之十二  明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40

送天台陈庭学序/宋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40

阅江楼记/宋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43

司马季主论卜/刘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48

卖柑者言/刘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52

深虑论/方孝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54

豫让论/方孝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59

亲政篇/王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864

尊经阁记/王守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71

象祠记/王守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78

瘗旅文/王守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81

信陵君救赵论/唐顺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87

报刘一丈书/宗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93

吴山图记/归有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898

沧浪亭记/归有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01

《青霞先生文集》序/茅坤…………………..904

蔺相如完璧归赵论/王世贞…………………..909

徐文长传/袁宏道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13

五人墓碑记/张溥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919

 

 

 

前  言

前言

鲁迅先生说:“评选的本子,影响于后来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,恐怕还远在名家的专集之上,

我想,这许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们也该留意的罢。”(《选本》)他又说:“选本所显示的,往往

并非作者的特色,倒是选者的眼光。”(《〈题未定〉草(六)》)《古文观止》便是一部值得研究

的选本。

《古文观止》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、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评注的。它自康熙三十四年(1695)

付印问世以来,流传城乡,雅俗共赏,影响非常广泛。

前言

 

鲁迅先生说:“评选的本子,影响于后来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,恐怕还远在名家的专集之上,

我想,这许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们也该留意的罢。”(《选本》)他又说:“选本所显示的,往往

并非作者的特色,倒是选者的眼光。”(《〈题未定〉草(六)》)《古文观止》便是一部值得研究

的选本。

《古文观止》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、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评注的。它自康熙三十四年(1695)

付印问世以来,流传城乡,雅俗共赏,影响非常广泛。

 

一、《古文观止》的选材范围

《古文观止》共分十二卷,选古代散文二百二十二篇,上起东周,下至明末。

《古文观止》的编选目的是“正蒙养而裨后学”(吴兴祚原序),即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文言

散文的入门读物。蘅塘退士孙洙在《唐诗三百首》的序言中说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

我们也不妨说:“熟读古文两百篇,等闲可过文言关。”如果能熟读《古文观止》中的大部分文章,

就熟悉了文言的词汇、语法现象和文章布局谋篇的道理,具有了大量感性知识,打下了阅读乃至写作

(写作是对当时人来说)文言文的基础,并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,进一步深造也就有

门径了。而且,这两百多篇文章篇幅短小,大多脍炙人口,易于记诵。所以三百年来,它受到了读者

的热烈欢迎,在一般群众中流传之广,可以说在清代就压倒了桐城派大师姚鼐编选的《古文辞类纂》,

成了初学文言文的课本;辛亥革命以后,仍有很多学校用它作为国文教材。

《古文观止》漏选了辞赋与记事散文中的很多名篇,受到不少人的批评。这个批评当然有一定的

道理,但忽视了本书的选材标准,有片面之处。

选本不选儒家经书、诸子散文、人物传记,这是古代选家的一个传统习惯。梁代的《昭明文选》便是这样做的,而且是时代条件决定的。儒家经书是官方规定的书,编入选本没有必要,本书选了《左传》中的一些精彩段落,还算是一种突破。诸子散文,是代表不同哲学、政治观点的学术专著,离开了整体而节取个别篇章,作为一个普及性的入门读物,也许是不适宜的。至于不选纯粹的传记文,大概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,在科举时代应用广泛的不是纯粹的记叙文而是议论、抒情或夹叙夹议的文章。所以即使像《左传》《史记》这样的叙事巨著,《古文观止》也只选了少数夹叙夹议的文章,大量入选的是古人的辞令与作者的论赞;情节曲折细腻的战争故事与人物传记则一篇也没有选。如果求全责备,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陷,但只要另外学点优秀的传记文章,也就可以弥补了。

《古文观止》基本上不收辞赋是什么原因呢?辞、赋本不属散文,而是一种韵文。所以,《古文观止》只收散文化了的《卜居》《阿房宫赋》《秋声赋》《赤壁赋》,而不收《吊屈原赋》《登楼赋》等典型的名赋。而且,在没有学好散文之前,学习辞赋,也不合学习语言的规律。此外,《古文观止》还能打破门户之见,收了一些著名的骈体文,如《北山移文》、《滕王阁序》等。

《古文观止》选文是比较全面而有重点的。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间,各个时代(除元朝)都有作品入选,而又突出了先秦和唐宋,先秦入选七十二篇,唐代入选四十三篇,宋代入选五十一篇。在各个时代中,则突出了重点作家作品。《左传》有三十四篇,《战国策》十四篇,《国语》十一篇,共占先秦部分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;韩愈二十四篇,柳宗元十一篇,欧阳修十三篇,苏轼十七篇,共占唐宋散文的百分之七十;汉代入选文章两卷三十一篇,司马迁占一卷十五篇,而且列在前面,然后是西汉文章十二篇,东汉二篇,蜀汉二篇。吴氏这种处理是恰当的。大家知道,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,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战国策》各有独特的成就,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;汉代的司马迁就是直接继承了《左传》的优秀传统。唐宋古文运动,总结了秦汉散文与六朝骈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,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,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的锤炼,把说理、记叙、抒情、写景熔为一炉,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名篇,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苏轼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

《古文观止》也有个别失误。如:后人拟作的《李陵答苏武书》,伪托苏洵的《辨奸论》,入选时便没有仔细鉴别。

 

二、《古文观止》入选作品的特色

《古文观止》吸收前代选家(如金圣叹)的成果,入选的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。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。

(一)对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,选择了那些可以代表其思想与艺术风格的篇章。

《左传》是《古文观止》选得多的一部书。这部书的思想特点是宣扬了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思想,反对重神轻民,反对荒淫残暴。本书选的《季梁谏追楚师》《曹刿论战》《宫之奇谏假道》《子产告范宣子轻币》《晏子不死君难》,都反映了《左传》的这一进步倾向。季梁提出:“夫民,神之主也。是以圣王先成民,而后致力于神。”晏子将君主与社稷加以区分,忠于社稷而不忠于一夫。这都在我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席地位。《左传》在艺术上以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而著称。描写战争场面的记叙文,不在本书的选择范围,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的妙品则比比皆是。政治谏辞如《石碏谏宠州吁》《臧僖伯谏观鱼》《臧哀伯谏纳郜鼎》《子产论尹何为邑》《子革对灵王》等;外交辞令如《齐桓公伐楚盟屈完》《阴饴甥对秦伯》《展喜犒师》《烛之武退秦师》《齐国佐不辱命》《驹支不屈于晋》等。这些辞令或铺陈道理,中肯周到,或委婉曲折,变化多端。

唐宋八大家的散文,是各有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风格的。韩文气势磅礴,曲折自如,善于发不平之鸣,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;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禁区,充满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与对人民的同情,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,意境幽深,语言精粹;欧文善于跌宕唱叹,一往情深,风神疏淡自然,语言流畅清新;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,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,思想活跃,立论新奇,境界开旷,汪洋恣肆,前人有“韩潮苏海”的赞誉,语言也很清丽,像行云流水,流转自如,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境界;曾巩散文,立论平实,笔力沉着,论述如层层剥笋,愈出愈精,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;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,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锐利眼光,语言简练,风格挺拔。《古文观止》选了八大家的文章八十一篇,基本上都能代表他们的特色。且举两个例子吧:

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,士以故归之,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。嗟乎!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,岂足以言得士?不然,擅齐之强,得一士焉,宜可以南面而制秦,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?鸡鸣狗盗之出其门,此士之所以不至也。(王安石《读孟尝君传》)

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,酒席游戏相征逐,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,握手出肺肝相示,指天日涕泣,誓生死不相背负,真若可信;一旦临小利害,仅如毛发比,反眼若不相识,落陷阱,不一引手救,反挤之,又下石焉者,皆是也。(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)

这两段文字,段仅八十九个字,却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。前面二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孟尝君养士的作用及世人的称许;后面六十三个字则是作者的评论,分三层:句提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论点,第二句从政治大局着眼加以论证,第三句得出结论。真是疾转疾收,字字警策,抑扬吞吐,曲尽其妙,表现出王安石的超出世俗的政治眼光与“奇崛峭拔如悬崖断堑”的文章风格。第二段文字八十四个字,却仅仅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长句。前面八十个字与“者”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,作为主语,后面三个字是谓语。“者”前的八十个字,刻画出了唐代官场那种虚伪浇薄、相互倾轧的风气,典型生动;“皆是也”三字,表现出无限的愤慨。作者把这种现象写入柳宗元的墓志铭,是为了衬托柳宗元的高风亮节,为柳宗元鸣不平。一个句子长到八十四个字,在古文中是非常罕见的,表现了韩愈“横空盘硬语”“词必己出”的创造精神。

就是个别篇章的入选,也往往能代表该作者的精神风貌。《过秦论》《治安策》,显示出贾谊的才气横溢,议论深切;前后《出师表》,反复致意,可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贞;《岳阳楼记》,立意高远,情景交融,能反映范仲淹的思想境界与文章风貌。

当然,由于时代及选材原则的限制,不仅遗漏了不少名家名作(特别是不合正统思想的),而且选了一些不能代表作者成就的作品,如:宋濂的几篇文章就不如他的传记文;归有光的几篇文章,就不如他的家庭记事小品;韩愈的上宰相书等也显得格调卑下,有摇尾乞怜之态。

(二)对同一体裁的作品,入选时能从不同角度着眼,因而很少有雷同单调的感觉。

《古文观止》选的书信达十九篇,但大多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,而是各具特色、情文并茂的作品。有的曾影响了一代的重要决策,如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;有的发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张,如路温舒《尚德缓刑书》;有的是长辈对子弟的教育,如马援《戒兄子严敦书》;有的是才智之士内心的不平,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;有的深刻讽刺了腐朽的社会风气,如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;有的实际上论述了一种专门的文体,如曾巩《寄欧阳舍人书》。写法上也变化多端,邹阳的《狱中上梁王书》,反复引喻,不能自止,几乎可以听到蒙冤哭泣之声;柳宗元的《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》,险语惊人,蹊径独辟,用独特的议论开导友人,可以使人破涕为笑;同是干谒的书信,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,“生不用封万户侯,但愿一识韩荆州”,豪放倜傥,没有乞怜之态;韩愈《应科目时与人书》,通篇用一个比喻,反复形容自己的才能与处境,恳求于人而又自负甚高。

《古文观止》中,杂记(主要是景物记)分量很重,达二十七篇,而且各具特色。柳宗元的《钴潭西小丘记》,寄托着自己放逐蛮荒的悲凉身世,把山水游记与抒情散文结合起来,含意深隐,别开生面;王禹偁的《待漏院记》,抓住人物片刻间的思想活动,着力渲染,解剖灵魂,披露肝胆,又用对比映衬的手法,突出刻画了两种政治品质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,这种写法已开了《岳阳楼记》的先河;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,句句是记亭,又句句是写政绩,句句是抒发作者的“与民同乐”的政治主张,排句散行,从容委婉;苏轼的《喜雨亭记》,抓住“喜雨亭”三字,反复发挥,文情荡漾,笔法灵活,后归结到及时雨贵于珠玉,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;王安石的《游褒禅山记》,因小见大,结构严谨,从游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学问、创造事业的大道理;宋濂的《阅江楼记》虽是一篇歌功颂德的作品,但也巧妙地规劝了皇帝应以国计民生为重;王守仁的《尊经阁记》,名为尊儒家经典,实则是阐述自己的哲学主张,读了它对“王学”也就有了一个大体轮廓。

吴氏叔侄把选本定名为《古文观止》,是颇为自负的。“观止”二字来自《左传》的《季札观周乐》(见本书),有无以复加的意思。这个命名虽然不免有王婆卖瓜之嫌,但在当时它的确超过了其他选本,也有符合实际的地方。即使今日新出的不少古文选本,也往往参考了《古文观止》这个选本。其中有的选本后来居上,补救了《古文观止》的某些缺陷,但往往又有新的不足之处。直至目前,还没有一个选本在读者中的影响超过《古文观止》。

 

三、《古文观止》的评、注、翻译

《古文观止》的版本很多,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,又陆续出了很多言文对照本。这次武汉大学阙勋吾、张孝美同志(一至三卷),广西师院许凌云同志(四至六卷),湖南益阳教师进修学校曹日升同志(十至十二卷),以及其他同志共同注释了一个新的版本,每篇文章分提示、原文、注释、译文四个部分。我在学习、校订之余,颇体会到这方面的一些艰苦。

古人的文章在传抄中往往发生字句的歧异,《古文观止》又对原文偶尔有所删节。如果完全依照“别集”校订,便会失掉《古文观止》的原貌,而且过去很多人都是按《古文观止》诵读记忆的;如果完全不顾“别集”的原本特别是善本,则又鉴别不精,贻误后学。所以,本书以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新版《古文观止》为原文依据,再在注释中注明别本中字句有差异的地方。

本书对各篇文章都有简要提示,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全貌,鉴别精华糟粕,学习写作技巧。《古文观止》原来就有评注。吴氏叔侄的原评语,往往有精当之处,能点明作品的思想与写作特色。如:

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,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,真千古笑柄!未战考君德,方战养士气,既战察敌情,步步精详,着着奇妙,此乃所谓远谋也。左氏推论始末,复备参差错综之观。(《曹刿论战》尾批)

起手“死”、“亡”、“归”三层迭下,无数烟波,只欲逼出“社稷”两字也。注眼看着“社稷”两字,君臣生死之际乃有定案。(《晏子不死君难》尾批)

本书在写提示时,对这些具有思想识力与鉴赏眼光的评语,一般都予以吸收,或取其精神,或撷取某些精彩字句。原批中也有平庸不实之词。如:宋濂《阅江楼记》,格调本不甚高,但原评竟由此文推断宋濂“洵堪称一代词宗”。王阳明的《尊经阁记》,尾批中也只是一味推崇,而无片言只字的批评。本书的提示对这一类原评,完全没有采用,而力求做到既不苛求古人,也不盲目吹捧。

《古文观止》的原注是文言,其他版本的注释也往往是文言或半文半白,这很不适合今天的读者。本书一律改作白话,并纠正了一些错误之处。如贾谊《治安策一》的开头一句:“夫树国固,必相疑之势。”这是开门见山,提出全文中心论点:封植的诸侯国太强大坚固了,势必形成与朝廷势均力敌的形势,酿成祸乱。“疑”通“拟”,是相比、相当的意义。贾谊在《论积贮疏》中也是这样用的:“远方之能疑(拟)者,并举而争起矣。”有的注本把“相疑之势”解释为“互相疑忌”,与全文的精神并不符合。再如:张溥的《五人墓碑记》,“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”,很多注本都没注明是作者误记,我们经过多方考证,注明“丁卯”是“丙寅”之误;“待圣人之出,而投缳道路”,不少注本把魏忠贤的死误为崇祯元年,实际上是天启七年冬,我们也订正了。此外,为了“知人论文”,本书有作者简介。但为了保持原书体例,作者介绍采用注释形式,在该作者入选的篇文章中作为条注释出现。为了照顾读者阅读方便,各篇注释有相对独立性,疑难字句往往不避重注;注音则兼用拼音方案与同音字直音。

学习古文,要熟读原文,才能提高水平,有所收获,正和学习外语一样,不能光读译文。译文只是一根拐杖。作为拐杖,直译是比较传信的,但传神很难。为了便于初学者对照学习,本书还是采取了直译的原则。不过完全直译几乎是不可能的。特别是骈文,两句对偶往往说的是一个意思,在修辞上又喜用“互文”、“变文”,直译更是常常捉襟见肘。所以,本书中几篇骈文的译文,有时两句作一句翻译。总之,初学者可以参考译文,疏通原意,但决不可代替对原文的揣摩。

鲁迅曾慨叹标点注释古书确是一件“难事”,这是经验之谈啊。本书译注仓促,校订者又学识浅陋、庶务繁杂,失误一定不少,诚恳希望大家指教。

 

陈蒲清

1980年于益阳桃花仑

 

在线试读

正文试读

卷之一 周文

郑伯克段于鄢

《左传1·隐公元年》

导读

本篇记载的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个家庭的母子、兄弟为了争夺政权,彼此感情破裂以致互相残杀的故事。文中表现了姜氏的偏私任性、公叔段的贪得无厌以及郑庄公的老谋深算。篇末赞扬的孝是对的,但颍考叔为庄公所设的解决办法则有点勉强,隧道中的表演则有点滑稽。

原文

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2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“寤生”,遂恶之。3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亟请于武公,公弗许。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4。公曰:“制,岩邑也,虢叔5死焉,他邑唯命。”请京,使居之,谓之京城大叔。6

译文

当初,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,叫作武姜。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。庄公出生时难产,惊吓到了姜氏,所以取名叫“寤生”,姜氏因此就厌恶他。姜氏喜欢共叔段,想要立他做太子。屡次向武公请求,武公不同意。等到庄公即位后,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。庄公说:“制是很险要的城邑,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,其他城邑可以听从您的吩咐。”姜氏替他讨封京地,庄公叫共叔段住在那里,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。

正文试读

 

卷之一  周文

郑伯克段于鄢

《左传1·隐公元年》

导读

本篇记载的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个家庭的母子、兄弟为了争夺政权,彼此感情破裂以致互相残杀的故事。文中表现了姜氏的偏私任性、公叔段的贪得无厌以及郑庄公的老谋深算。篇末赞扬的孝是对的,但颍考叔为庄公所设的解决办法则有点勉强,隧道中的表演则有点滑稽。

 

 

原文

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2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寤生,惊姜氏,故名曰“寤生”,遂恶之。3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亟请于武公,公弗许。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4。公曰:“制,岩邑也,虢叔5死焉,他邑唯命。”请京,使居之,谓之京城大叔。6

译文

当初,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,叫作武姜。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。庄公出生时难产,惊吓到了姜氏,所以取名叫“寤生”,姜氏因此就厌恶他。姜氏喜欢共叔段,想要立他做太子。屡次向武公请求,武公不同意。等到庄公即位后,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。庄公说:“制是很险要的城邑,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,其他城邑可以听从您的吩咐。”姜氏替他讨封京地,庄公叫共叔段住在那里,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。

 

 

注释

1《左传》又称《春秋左氏传》《左氏春秋》,相传为春秋时曾做过鲁国太史的左丘明所作,后来又经过许多人增益。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,但也有人认为是左丘明根据《春秋》所作的编年史。据近人研究,《左传》是战国初期人根据各诸侯国的史料后编订的。它按照鲁国先后十二个国君在位的年代,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(前722)至鲁哀公二十七年(前468)春秋各国的重要史实,是我国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,也是先秦历史文学中一部优秀的作品。  2初:当初。古文追述往事的常用词。郑武公:姓姬,名掘突。申:国名,姜姓,在今河南南阳。武姜:“武”表示丈夫为武公,“姜”是她娘家的姓。  3寤(wù)生:逆生,即胎儿出生时先下脚。寤,通“牾”。恶(wù):憎恨,讨厌。  4制:地名,又名虎牢,在今河南巩义。原为东虢国的领地,东虢为郑所灭,制便为郑地。  5虢(Guó)叔:东虢国的国君。  6京:郑邑名。在今河南荥阳。大:同“太”。下同。

 

 

祭仲1曰:“都城过百雉2,国之害也。先王之制:大都,不过参3国之一;中,五之一;小,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。君将不堪。”公曰:“姜氏欲之,焉辟4害?”对曰:“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5。蔓,难图也;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”公曰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子姑待之。”

祭仲说:“都市的城墙面积超过了一百雉,便是国家的祸害。先王的制度: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,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,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。现在京的城墙不合法度,不是先王的制度。您将要受不了。”“姜庄公说:氏要这样,又怎能够避开祸害呢?”祭仲回答说:“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?不如早点做好安排,不要使他的势力滋长蔓延。蔓延开来,就难以对付了;蔓延的野草,尚且难以除掉,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?”“做了许多坏事的人,庄公说:迟早必然要自取灭亡。你暂且等着吧。”

 

注释

1祭(Zhài)仲:郑大夫。大夫,周代官职等级名,当时分卿、大夫、士三等级。  2雉(zhì):量词。古代计算城墙面积,长三丈、高一丈为一雉。  3参:同“三”。  4辟:同“避”。  5滋蔓:滋长蔓延。

相关图书

暂无评论

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!
立即登录
none
暂无评论...